你還在傻傻呼吸?小心PM2.5纏上你!

2020年05月11日 | 文章, 空氣知識

天空灰灰的,究竟是「霧」還是「霾」?細懸浮微粒PM2.5已經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新興污染物。究竟什麼是細懸浮微粒PM2.5呢? 近幾年 PM2.5 和空氣汙染的議題一直都是民眾以及新聞的重大焦點之一。冬天降雨量低時,中南部的空氣品質是最讓人有感的。空污的組成是由許多不同的物質產生的,但最被為關注的就是被公認為和肺癌以及許多全身性疾病相關的 PM2.5了!

其實它的名字很直白。 PM 代表的是懸浮微粒,也就是英文 Particulate Matter 的縮寫, 而 2.5 則是表示微粒的粒徑,單位是微米(µm),因此 PM2.5 就是粒徑小於 2.5 µm 的懸浮微粒,也稱「細懸浮微粒」。

不過單看這個名詞可能大家都還是很難想像 PM2.5 的實際大小吧? 舉例來說海灘的細沙直徑約為 90 µm ,是 PM2.5 的 36 倍大,人類頭髮的直徑約為 50 – 70 µm ,是 PM2.5 的 20 – 28 倍大。這樣一比起來大家就可以想像 PM2.5 是真的非常小的粒子喔!它會對人體影響這麼大,也跟它的粒徑有關。人體呼吸道的粘膜跟纖毛是有可以阻絕、排除懸浮微粒的功能的,但僅限於比花粉再大的粒子 (PM10 以上),如果是像 PM2.5 這麼小的粒子,你的呼吸系統就真得很難守備了。

一張圖帶你認識PM2.5

其實 PM2.5 不全部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唷! 細懸浮微粒來源有三種:

  1. 源自大自然的懸浮微粒: 如火山灰、塵灰、海鹽懸浮微粒等 (佔極少數)
  2. 原生性細懸浮微粒: 火力發電廠、石化工廠、一般工廠燃燒不完全所產生的,包括重金屬、戴奧辛、多環芳香烴、及柴油車燃燒不完全的有機碳。
  3. 衍生性細懸浮微粒: 工廠、汽機車、石化業排放之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、有機碳化合物,受到日光照射後所產生的硫酸鹽、硝酸鹽及有機碳等細懸浮微粒。而主要來源是人為的火力發電廠、石化工廠與一般工廠所產生的原生及衍生性的懸浮微粒。

對人的影響

拜近年來各家媒體積極報導所賜,多數民眾都知道暴露 PM2.5 對人體健康不好。但這些負面的健康影響會發生在人體的哪些部位?會產生什麼疾病?會不會造成死亡?有哪些人是特別容易受到 PM2.5 傷害的呢?

由於 PM2.5 的暴露主要是透過呼吸吸入,首當其衝的就是呼吸系統(鼻、咽、喉、氣管、支氣管、肺)。但進入呼吸系統後,因為 PM2.5 的粒徑非常小,這些微小的粒子容易附著病菌、戴奧辛、多環芳香烴以及重金屬等有毒物質,當PM2.5經由鼻、咽及喉進入人體後,因為非常微細所以可以穿透肺泡,可以進入微血管隨血液循環全身,因此理論上只要是血液到得了的地方, PM2.5 就都到得了。

台灣的數據很明確。PM2.5的威力,連健康年輕人都敵不過。蘇大成參與莊凱任和詹長權的研究,追蹤76位大學生,發現空污嚴重時,他們的發炎指數和血栓指標都上升,心率變異性則下降,代表心血管疾病風險增高。

在人體內的 PM2.5 能夠在不同器官產生發炎反應,對人體產生系統性的影響,常見受到影響的器官/系統包含:呼吸系統、循環系統(心、血管、血液)、生殖系統、腦、肝臟、腎臟,已經是遍佈全身了。這些器官、系統受到 PM2.5 的影響之後,在不同的族群會導致不同的健康負面影響,甚至是疾病,而且男女老少都躲不掉。

PM2.5對成年人(30-65歲)的影響

舉例來說,成年人暴露 PM2.5 可能因懸浮微粒引起的發炎反應導致心血管疾病,也可能增加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。成年女性則可能因為暴露 PM2.5 增加罹患卵巢癌死亡的風險。

PM2.5對年長者(54-90歲)的影響

PM2.5 對年長者產生的影響,同樣與引發體內發炎反應有關。發炎反應可能造成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,也就是俗稱的三高。而發炎反應加上三高,會促使粥狀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。對於中年人、熟齡者,PM2.5的黑碳成分跟糖尿病、高血壓這些心血管風險因子的效應相當。蘇大成發現,在600多位平均46歲、沒有心臟病的人身上,居住地PM2.5黑碳濃度愈高,頸動脈愈厚,代表動脈硬化風險提高。其他包括PM10(懸浮微粒)、氮氧化物,都與「烏賊車」排放的黑碳,有同樣的效應。

PM2.5對孕婦及胎兒的影響

孕婦在懷孕期間暴露 PM2.5 除了可能增加流產風險以外,暴露濃度每增加 10µg/m3 時,胎兒更可能出現生長遲滯、小於妊娠年齡、低出生體重( <2500g )等問題。

PM2.5對幼兒及易敏感族群的影響

而低出生體重的孩童在幼年早期( 0-9 歲)出現氣喘症狀的機會,也因暴露 PM2.5 而增加。如果是本身已罹患第一型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呼吸道疾病的患者,或是屬於老人、孩童、肥胖者都是更容易受到空氣污染影響的族群,受到的健康影響,是比一般民眾更嚴重的。

睡不好的人更慘。蘇大成研究161位平均55歲企業員工,PM2.5每增加10個單位,心臟就比較無力、心血管彈性變差、全身血壓上升,而且睡不好、熬夜而夜間血壓不正常的人,變化更顯著。

根據環保署的資料顯示,已有許多流行病理學研究,證實PM2.5對健康的危害,包括早逝、支氣管炎、過敏、氣喘、肺氣腫、肺癌、心血管疾病與肝癌等。其中美國學者波普等人的研究,發現每增加10μg/m3的PM2.5,就會增加8%肺癌死亡率、6%心肺疾病死亡率與4%總死亡率;反之,PM2.5濃度每下降10μg/m3,該地區居民平均壽命就增加0.61歲。另外根據健康醫療網報導,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人葉光芃醫師,更指出「國人10大癌症死因,都與PM 2.5有關!」而對於PM2.5可能造成身體過敏方面的影響,建議可以抽血檢測嗜酸性白血球、總量免疫球蛋白E (Total IgE),或者更進一步地,利用特異性IgE (Specific IgE)來找出真正的過敏原為何;如果是屬於接觸情況較頻繁者,則建議可作肺功能試驗(透過儀器測量肺部功能來「定量」呼吸系統的異常,常見包括測量空氣進出身體的流速、流量、壓力變化、肺容量、吸吐氣分子濃度變化(肺擴散功能)和心肺運動功能等)。

PM2.5對身體的危害

看到這,大家應該都能理解PM2.5的危害了,但我們到底可以怎麼做呢?

 PM2.5 如何自我防護

自我保護 5 大原則:

  • 不讓 PM2.5 進家門,交通尖峰時關閉門窗。
  • 避免在家製造 PM2.5 。揚塵、燃燒就會有 PM2.5 ,例如室內燃香就該避免。
  • 盡可能排出家中的 PM2.5 ,使用空氣清淨機與排氣扇
  • 外出前查詢當地空氣品質,並根據查詢結果決定活動強度
  • 避免在交通繁忙的道路旁運動,運動時較大的呼吸量反而會讓你吸進更多的 PM2.5

出門之前可以在行政院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網,看到全國的空氣污染狀況。專家提出了「一般民眾」與「敏感性族群」,在不同程度空氣品質下的活動建議。在查詢即時空氣品質指標後,大家可以根據這張表,來做戶外活動程度的規劃。

空汙PM2.5出門須知

Reference

http://www.labmed.org.tw/knowledge_1.ASP?mno=74

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nid=69968

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nid=72748

如果您想進一步了解您家的需求,請與順威股份有限公司 (03) 328 6336 聯絡。

我們可以幫您評估,並向您説明哪個機型是最適合您的選擇。

    0 Comments

    Submit a Comment

  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