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 11 8 月 | 文章, 空氣知識
上週台灣隨著東京奧運的開幕典禮,進入「微解封」,防疫警戒降到二級。雖然每日確診人數已緩緩下降,且臺大醫院召開記者會宣布,我們來到了 “後疫情時代”。當人類對病毒傳播有了越來越多研究與見解,對環境的防疫標準也應隨之提高、更重視空氣品質,不能鬆懈! 根據2021年5月7日美國疾病與預防中心(CDC),氣溶膠(aerosol)已被承認為Covid-19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。由於氣溶膠的液滴粒徑非常的小,等同於空氣汙染的懸浮微粒(PM2.5)可隨風揚流,因此針對Covid-19的傳播途徑,我們除了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(提高至1.8 ~...
2021 11 6 月 | 文章, 空氣知識
近期台灣的疫情緊張,民眾紛紛對空氣品質有進一步的要求。不過,台灣目前對於居家通風換氣的標準尚無一個明確的規範。 小編找到一個WHO的訪談並將其作了翻譯,讓大家能夠清楚評估自家的新風換氣量是否足夠。全民一起來為疫情做好準備,一起努力防疫! Ventilation 通風換氣 通風換氣飾演著什麼角色呢? 在Covid-19疫情之下有助於居家、辦公處、及學校的安全嗎? 今天影片的訪談對象是 Dr. Maria Neira (瑪莉亞內拉博士),她將跟我們說明通風換氣對防疫的重要性。...
2020 7 10 月 | 文章, 空氣知識
武漢肺炎的疫情在全世界嚴重擴散,各地都在研究如何更完善地防疫。既然人們有90%的時間待在室內,建築也應該戴上口罩──這就是【防疫宅】的概念。防疫有許多面向,許多資料指出疫情是由空氣傳播,因此最關鍵的面向便是空氣,即順威的專業領域。今天要跟大家探討,如何從空氣下手,打造最佳防疫宅! 首先我們將空氣防疫分成三大關鍵: 防禦、抑止、清除。建築在空氣這個層面唯有同時滿足這三個關鍵才算是完善的防疫宅。 防禦...
2020 10 9 月 | 文章, 空氣知識
黴菌(mold)是一些絲狀真菌的通稱,屬於真菌的一種。生物學上歸類為真核生物,比一般的細菌高一等,他們像植物一樣有細胞壁,但不能行光合作用,必須依賴分解其他有機物維生。其孢子在適當的環境下,可以生長在幾乎所有物體表面,包括常見的建材、傢俱、衣物、皮製品、甚至皮膚。怎麼才稱得上是適當的環境呢 ? 溫暖的溫度、偏高的濕度、加上可分解為食的養分,孢子即可成長為菌絲而大量繁殖。 台灣地處亞熱帶、四面環海,全年約有一半的時間在下雨,相對濕度動輒接近 80%或更高 (更多資料:...
2017 24 2 月 | 文章, 最新消息
春回大地,萬物復甦 立春過後,花草樹木開始伸出枝芽,我們的居家生活也該告別冬天的沉悶了。美國《健康》雜誌載文,請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兒童慈善醫院過敏哮喘與免疫科主任傑伊•波特諾伊教你如何做好準備應對春季室內空氣污染,以及黴菌、蟎蟲、花粉等過敏原。 1、廁所門別關嚴。每次洗澡時應打開換氣扇降低濕度,防止黴菌滋生。廁所應經常開窗通風,沒窗戶的可將門留一條縫,以保證濕氣盡快散去。 2、蓋上防塵蟎床罩。春天風沙大、花粉多,因此白天床墊、被子和枕頭最好使用防塵蟎床罩蓋住。另外,床單應每周用熱水清洗一次,並且曬乾或烘乾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