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台灣隨著東京奧運的開幕典禮,進入「微解封」,防疫警戒降到二級。雖然每日確診人數已緩緩下降,且臺大醫院召開記者會宣布,我們來到了 “後疫情時代”。當人類對病毒傳播有了越來越多研究與見解,對環境的防疫標準也應隨之提高、更重視空氣品質,不能鬆懈!
根據2021年5月7日美國疾病與預防中心(CDC),氣溶膠(aerosol)已被承認為Covid-19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。由於氣溶膠的液滴粒徑非常的小,等同於空氣汙染的懸浮微粒(PM2.5)可隨風揚流,因此針對Covid-19的傳播途徑,我們除了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(提高至1.8 ~ 3米)以外,更要注重室內空間的通風換氣和空氣淨化。
通風換氣 Ventilation
通風換氣的意思,就是交換室內外空氣,達到汰舊換新的效果——也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「新風」。新風系統又可分成機械式新風&物理式新風。機械式新風系統顧名思義是用機械設備將新鮮空氣引入和排出,而 物理式新風系統 是開起門窗自然通風,讓室內外空氣因物理式對流引入排出。增加室內新風可代謝掉懸浮在空氣中的病毒以外,更可依照通風路徑避免傳播。
沒有通風換氣的室內,含氧量會降低、汙染源則會累積。若僅有室內循環的空調設備,室內汙染源,包括病毒,將不斷經由氣流路徑循環。研究指出,香港的餐廳沒有機械式新風系統,當確診者位在空調循環路徑中,便導致整區人員受到感染 (如下圖)。
若需安裝換氣機制或系統,得先規劃通風路徑,以利換氣順暢。在一項老人院研究中表示,開門窗的物理式通風路徑,有利於排出人們呼吸時產生的氣溶膠液滴大小,PM2.5以及PM10都能順暢排到室外。
正負壓及通風路徑的規劃固然重要,但一般很難精準測量出氣溶膠或懸浮微粒的路徑。因此我們要透過換氣量 (換氣次數) 來大略計算。通常以含氧量來計算,新風系統每小時根據美國Ashrae的建議是0.5 – 1次空間容積量的空氣。繼Covid-19的影響,世界衛生組織(WHO)已將換氣量建議提高至每小時高達6次的空間容積換氣次數。其實,換氣次數標準可用室內的二氧化碳偵測值來做為指標。室內人數越多,代表二氧化碳濃度越高,也意味著人呼吸時傳播的氣溶膠液滴,懸浮在空氣中的量越多。當室內有確診者,越大的換氣量可越快代謝掉空氣中的病毒,減少感染機率。
空氣淨化 Purification
經研究表示空氣汙染的多寡,與病毒的傳播成正比——PM2.5濃度越高,確診人數也同時增加。由於病毒容易吸附在懸浮微粒上隨風飄揚,當PM2.5濃度高時,附著面積就越多,傳播得越快。因此,除在戶外配戴防護用具以外,在室內更需要注意空氣淨化,才能有效抑止病毒的傳播。
美國環境保護協會(EPA)以及美國冷凍空調工程協會(Ashrae) 針對室內空氣淨化原理,一致推崇HEPA高效濾網式,無論是設置於中央空調中,還是獨立設置的空氣清淨機。HEPA濾網是採用非常高密度的網材,能夠過濾小至0.3微米的細懸浮微粒,亦可過濾掉病毒、細菌、及其他空氣中的微生物,因此也可稱之為「醫療級濾網」。這也是順威最推薦的空氣淨化原理唷! (更多空氣淨化原理分析可參考: 空氣清淨機你挑對了嗎?)
不論是室外進氣還是室內循環,都需注意空氣汙染指標,並裝置有效過濾的HEPA濾網式空氣淨化設備。如此一來,不但能夠提升室內空氣品質的標準讓呼吸更健康,也能幫助抑止Covid-19的傳播,真是一舉多得!
這些資訊其實順威早在先前的防疫宅文獻中已提到,不過經由台大醫院所舉辦的記者會更有公信力! 後疫情時代的來臨,您做好準備了嗎?
資訊來源:
臺大醫院COVID-19疫情微解封後的環境防疫與通風換氣視訊線上記者會
防疫相關文章:
0 Comments